关键词 |
米老排苗,米老排苗品质优良,开封米老排苗,从事米老排苗 |
面向地区 |
全国 |
园林用途 |
风景树 |
冠幅 |
100cm |
落叶与否 |
落叶性 |
生长环境 |
露地 |
树龄 |
1年 |
树形 |
宝塔形 |
树型 |
圆锥形 |
主要观赏部位 |
观花 |
选择造林地后,应将米老排幼苗移栽至造林地中。为了减少生长环境改变对于幼苗生长质量的影响,需要在移栽前进行幼苗培育,于幼苗生长环境中移入营养袋,经过培育后移栽至造林地中。营养袋中培育土成分包括配比为1.00∶0.05∶2.00的火烧土、过磷酸钙、表土。当米老排幼苗生长至高度为10~18 cm时,可以进行追肥,以保持米老排生长,促进苗木木质化,此时可在营养土配比的基础上增加钾肥或火烧土。移栽后还需要进行合理的水肥管理,促进营养获取,保持良好的生长习性,从而提高造林质量。
米老排具有依靠林下凋落物改良土壤的作用,但是在米老排生长初期,需要做好施肥管理,保持土壤肥力,从而促进米老排快速、生长[4]。在土壤准备阶段需要施加足量基肥,可在米老排造林地中分别施加饼肥3.75 t/hm2、厩肥12.00 t/hm2、磷肥300 kg/hm2。一般选择在冬季翻耕土壤时进行施肥,施肥应保持均匀,施肥后耕耙2次,均匀混合土壤与肥料。除了施加基肥外,还需要做好米老排造林期的追肥管理,于每年4—7月,可以追施苗肥,以0.5%尿素进行追肥,促进幼苗期林木生长,并于每年10月追加钾肥150 kg/hm2,促进苗木充分木质化,提高苗木稳固性。
米老排受病虫害的侵袭较少,但造林管理中也需要有针对性地防治病虫害产生的影响,促进米老排生长,提高其经济效益。米老排常见的病虫害包括球毡病、炭疽病、刺蛾和灯蛾等。需要做好预防管理工作,于米老排造林地处理时阻断土壤中病虫害的影响,进行造林地土壤的消毒灭菌;在幼苗移栽培育期间,由于生长环境改变,可能造成米老排短期生长不适应,所以该时期进行病虫害防治也较为重要。在防治虫害方面,刺蛾、灯蛾等可以选择药剂防治或物理防治,使用敌百虫800~1 000倍液进行药物喷防或者黑光灯诱捕等,都能够起到防治虫害的作用。
米老排 ( Mytilaria laosensis)别名壳菜果、三角枫,属金缕梅科 (Hamamieldacae) 常绿阔叶大乔木,被列入我国主要栽培珍贵树种名录。米老排天然分布于我国广东省、广西省和云南省及越南、老挝等地,上世纪 80 年代后,引种到我国福建省、江西省等地。米老排生长快、材质优良,是水土保持、土壤改良、混交造林及生物防火的优良树种 。米老排 20 a 生时人工林总碳贮量达 331.61 t · hm-2 。本世纪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进行米老排的种质资源收集、优良家系和无性系选育 ,并突破组织培养技术难点 ,但组培苗移植仍没有系统的研究。组培苗能否驯化移栽成功、并移植成活率是组培快繁能否实现规模化生产的重要环节 。米老排组培苗叶片大、杆茎短的特点给室外移植成活带来困难,本文分别从炼苗、移植基质、季节、移植苗木规格和移植后肥、水管理等开展研究,为合理制定米老排组培苗移植技术方案,指导组培苗规模化移植提供理论基础。
米老排组培苗移植以 4 月成活率高,9—10月其次,考虑到我国南方地区佳造林季节为 3—5 月,为减少苗圃管理成本,米老排组培苗生产安排在 9—10 月出苗移植是比较合理的选择。
基质试验是组培苗移植的重要环节,对组培苗的移植成活率和后期生长有着重要影响。一般以保水性好、透气性强的基质为好,为此很多轻基质材料如泥炭、草炭、蛭石、椰糠、珍珠岩等被广泛采用。轻基质具有质量轻、疏松透气、根系发达等优点被桉树、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蓝花楹(Jacaranda mimosifolia)及许多珍贵用材树种育苗使用 ,但真正商品化的国产轻基质仍然较少,目前苗圃使用普遍主要为泥炭土。
组培苗规格一般以根数和苗高分级 ,米老排属于易生根而难长高树种 [5],因此只对苗高树格进行试验。对于组培苗出瓶的规格,不同树种存在差异,南洋楹 (Albizia falcataria) 出瓶苗高度定为 3.1~6.0 cm 为合格苗 ,而米老排组培苗出瓶高度分布比例为 0.5~1.0 cm 占 11.2%,1.0~2.0cm 为 63.5%,2.1~3.0 cm 为 22.9%,3.1~4.0 cm 为1.6%,因此对于米老排组培苗的生产,一方面需要继续研究促进组培苗高生长,提高出瓶苗高度,另一方面建议对低于 2.0 cm 的苗木开展分步移植,即可先移植于大棚轻基质苗床,1 个月后移植于大田的营养袋。
在大田条件下,全年不同时间共移植组培苗32 008 株,移植成活苗木 9 820 株,平均移植成活率仅为 34.7%。7、8 月和 11、12 月没有移植,避开高温和寒冷,对 8 个月的移植成活率进行统计:以 4 月移植成活率高,9 月、10 月其次,而 5—6 月及 1—3 月成活率较低。
米老排人工林的发展,生产上对米老排苗木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无性繁殖成为米老排良种繁育的重要手段。裘珍飞等 [4] 通过选取米老排人工林中的优良单株,建立了米老排组培快繁体系,用于优良株系的繁育,但其组培体系增殖率偏低,且组培苗较矮小,难以应用于实际的生产造林中。米老排也是一种萌蘖能力很强的树种,可以多代萌发,萌生更新潜力大,其伐桩上的不定芽围绕基部密集丛生,萌条较通直 [5]。白磊等 [6] 选用 1 年生幼苗的嫩枝和大树萌条为插穗,获得了 80.0% 以上的扦插生根率,但 5 年生优树 1 年生枝条的生根率仅为 5.0%,将其作为优树的繁育手段还存在一定缺陷。
作为培育优良穗条,供生产上进行扦插 [12] 和嫁接繁殖 [13] 的场所,采穗圃的营建技术成了影响良种穗条产量和苗木质量的关键技术。截干是采穗圃建立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措施,是促进母株的萌芽,以及林木复壮的重要手段 [14]。对油茶(Camellia oleifera)[15] 等树种的研究表明,通过采用适度修剪生产出更幼嫩和饱满充实的穗条,能提高抽梢能力和穗条质量,取得了较好的繁殖效果。而截干高度不仅能影响萌条数量,并且也影响着穗条质量。刘德朝 [16] 、廖焕琴等 [17] 也分别对卷荚相思(Acacia cincinnata )扦插苗、7 年生红锥 (Castanopsis hystrix) 优良单株的截干高度进行研究,它们好的截干高度分别为 20和 120 cm。目前,米老排的促萌多集中在人工林的伐桩更新方面 [18-19],而对采穗圃的截干促萌研究较少。本研究以 2 年生米老排无性系苗为试验材料,以探明不同截干高度对米老排无性系的促萌效果,为米老排采穗圃的初步建立奠定基础。
采穗圃是米老排抚育主要途径,截干处理是关键技术,截干是促进萌条生长,提高萌条数量的一项重要措施。对油茶林 的截干研究表明,截干显著改善了树体的营养状况,提高叶片中氮、磷、锰、镁元素的含量。植物的地上部分遭到破坏后会进行补偿性生长 ,母株上的休眠芽或不定芽在其刺激下萌
发成条
从萌条数量和质量综合分析了截干高度对米老排促萌效果的影响,初步完善米老排截干促萌技术,为米老排采穗圃的建立打下良好基础。综合来看,二次截干后各处理的萌条总数间无显著差异,且各处理的平均每根萌条长度均可剪切成扦插的两根穗条,有效穗条数差别不大。但两次截干处理,截
干高度 20 cm 的单位萌条数均多,该截干高度的促萌效果佳。截干高度 20 cm 的萌条基径也大,46 林 业 与 环 境 科 学 2020 年 2 月第 36 卷第 1 期萌条质量相对来说更优,且无性繁殖的位置效应在各树种间普遍存在,越靠近根部的枝条越幼态,其生根能力越强 [27],在米老排扦插中也存在该现象 [6]。考虑到不同高度萌条的扦插生根能力,截干高度为 20cm 的萌条好。
全国米老排苗热销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