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松适生于低山丘陵地带,耐水湿,生长势常比同地区的马尾松或黑松为好,很少受松毛虫危害。
适生于夏雨冬旱的亚热带气候地区。对气温适应性较强,能忍耐40℃的高温和-20℃的低温。在中性以至强酸性红壤丘陵地以及表土50~60厘米以下铁结核层和沙黏土地均生长良好,而在低洼沼泽地边缘尤佳,故名,但也较耐旱,在干旱贫瘠低山丘陵能旺盛生长。抗风力强,在11~12级台风袭击下很少受害。其根系可耐海水灌溉,但针叶不能抗盐分的侵染。为喜光树种,极不耐阴。在中国北纬32度以南的平原,向阳低山均可栽培。
水分管理
湿地松喜湿不耐渍,要求土壤排水良好。在其生长的立地内,其根系能在高的地下水位线生长好,须根在土壤水分接近饱和状态时能有效的吸收水分,幼龄湿地松在林地土壤含水量接近饱和时生长佳,成年母树表现也是如此。一般7~8月为湿地松水分管理重要的月份,如遇干旱,应及时抗旱。同时在坡地抚育要沿等高线两边扩穴,外缘筑成土埂,以利蓄水。
间伐
间伐的原则是“去弱留强、去劣留优、去密留疏、照顾均匀”,即下层间伐法。在间伐前,应对林木进行每木调查(主要测量胸径和树高),确定优势木、平均木和劣势木的等级。间伐时,砍去病虫害严重、多梢、断梢、严重弯曲木,其次砍去生长量远低于平均木的树木,按要求间伐的强度、时间进行间伐,不能任意加大间伐强度。尽管湿地松丰产林分化不大,但也不宜采用隔行、隔株或梅花形间伐,更不得拔大毛。
间伐时间及强度依初植密度、培育目标、立地条件而定,湿地松优良家系纸浆材林的合理经营密度:在中等立地(12指数级,下同)上,初植密度为1300~1400株/hm,林分不间伐,轮伐期为16~14年;或为1600~1700株/ hm,林分在8年生时实施一次间伐,强度为30%,轮伐期为17~15年;在高等立地(16指数级以上,下同)上,初植密度为1500~1600株/ hm,林分在7年生时实施一次间伐,强度为30%,轮伐期为15~13年。建筑材林的合理经营密度:在高等立地上,初植密度为1600~2000株/ hm,林分在7年和14年生时实施间伐,强度分别为40%、30%,轮伐期为20~18年;中等立地上,在提高经营水平的前提下,培育建筑材的初植密度为:1300株/ hm,林分在10年生时实施间伐,强度宜为40%,轮伐期为23~21年。
主伐
在培育目标明确的前提下,即以提供造纸、建筑原料为培育目的的林分,应依据以材种工艺成熟、造纸工艺成熟和建筑用材要求为基线,考虑经济成熟,适当兼顾数量成熟的原则,确定其主伐年龄,按照林分采伐时所提供的木材质量、造纸工艺需求、建筑工业需求和获得的经济效益结合起来考虑,湿地松纸浆材林的主伐年龄为12~16年,建筑材林的主伐年龄为20~23年。
育种 ①种源选择: 美国佛罗里达州南部种源,耐寒力较北部种源低, 同样佛罗里达州东北部种源,又比西部及分布区东北部的低。在中国初期生长表现以佛罗里达州种源较好。②优树选择:要注意生长量、木材比重、纤维长度、抗病性、树干通直度、枝下高、产脂量及开花结实能力等综合性状。中国60年代初选优时,因资源少, 生长量按平均值加两个标准差选择。树高、直径和材积性状遗传力较低, 树高的狭义遗传力为0.03~0.37, 直径为0.22~0.58, 材积为0.16~0.35, 而材积广义遗传力为0.59。所以对生长速度改良不会迅速收效。③高产松脂育种: 产脂性状选择的改良效果较大。研究表明, 高产松脂与生长速度呈正相关。高产脂个体一般比平均木生长量大12%。因此,选择高产脂优良个体时应把速生和优良干型纳入选择标准。选择方法以每日每10厘米割沟产脂量与对比木相比来评定产脂能力。④抗病性育种: 梭形锈病是湿地松严重病害, 感病率达50~70%。美国十分注意种群抗病性的地理变异。密西西比州种源和得克萨斯州西部种源较抗梭形锈病。在种源选择的基础上作个体选择,途径是:病区选择表型抗病个体→自由授粉家系的人工接种测验→再选择,或病区选择表型抗病个体→建立无性系收集区或种子园→人工控制授粉—→对控制授粉家系接种测验—→再选择。⑤建立种子园:广东在建设湿地松初级种子园的经验是:在生产中,应不断补充新的遗传资源;选择有效积温8 000℃左右的丘陵或台地建园;适当疏植,改变栽植形式;从盛产期开始,开深沟重施有机肥;加强球果害虫防治。湿地松的针叶束与小枝扦插及高压均能生根成苗,但生根率、成活率依年龄、个体遗传差异、扦插条件等而异。小枝扦插成活率一般只有30~40%,只限于苗木的小枝。高压生根良好,在5~17年生的母树上,割伤小枝并以生长素处理后获得85%的生根率,在17~26年生的老树上高压繁殖则很少生根。
湿地松分布在美国东南部6个州, 北纬27°~33°50′、西经80°~90°。垂直分布从海平面至150米处。中国早是在1933年由归侨在广东台山县沙栏乡肖美村引种。1947年又从美国引入种子, 分别在江苏江浦、安徽泾县和马鞍山、湖北武昌、湖南长沙、四川重庆、广东广州、广西柳州等地区栽植, 普遍生长良好。从1974年到80年代初,在中国亚热带地区广泛种植, 面积已达24万公顷。
分布区气候温暖, 夏季高温潮湿, 冬秋较干旱,年平均温度为17.2~18.3℃, 冷月平均低温度为4~12℃, 偶尔出现41℃及—17.8℃的温度, 短期高温或低温对湿地松无严重影响, 年降水量1 270毫米, 70%降在250天的生长季内, 属夏雨型。湿地松分布区多属海岸平原, 土壤多为沙土, 酸性, 地下水位较高, 局部有季节性积水, 地表下45~60厘米常有排水不良的硬盘, 有铁铝积累。当土壤排水良好及上层厚度大于50厘米时, 生长良好。排水不良时, 长势差。喜光树种, 不耐庇荫, 抗风力较强, 主、侧根较发达。湿地松在中国能生于多种酸性土壤, 从华南的砖红壤、冲蚀严重的红壤粗骨土、沿海沙土到亚热带的红壤至暖温带的黄棕壤土。不同气候带种植的湿地松, 随海拔升高, 生长明显下降, 纬度越向北,下降幅度越大。一般南亚热带 (广东、广西及福建部分地区)可在600米以下,中亚热带在400~500米以下发展湿地松(四川盆地在600米以下)。